心跳骤停后的每一秒都关乎生死,大脑在 4 - 6 分钟后就会因缺氧遭受不可逆损伤。其典型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的三联征,同时可能伴有瞳孔散大、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心电图也会呈现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异常。
员工们在培训中认真学习操作流程:在 3 秒内迅速判断现场环境是否安全后,将患者摆放为仰卧位,确保头、颈、躯干无扭曲且双手置于身体两侧。通过轻拍双肩并在双耳旁呼叫的方式,在 10 秒内判断患者意识;接着食指、中指并拢从咽喉正中部向外滑行至甲状软骨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处(1 岁以上)或触摸肱动脉(1 岁以下),在 6 - 10 秒内判断动脉搏动,同时一听呼吸声、二看胸廓起伏、三感觉颜面气流判断呼吸。若患者无意识,立即呼救并拨打急救电话或寻找除颤仪等设备。
胸外心脏按压是关键环节,按压部位在胸骨中下 1/3 交界处(两乳头连线中点、剑突上两横指或胸骨正中),按压深度至少 5cm 但不超 6cm(8 岁以下儿童至少达到胸廓前后径 1/3,儿童约 5cm,婴儿约 4cm),频率为每分钟 100 - 120 次,按压与放松比例 1:1,按压 30 次后进行 2 次通气。按压时要保证有力、连续、快速,且手掌根部位置固定,胸廓完全回弹,减少中断。
开放气道时,先清除口腔异物,再采用仰头抬颏法(最常用)、托下颌法(头颈部外伤时用)或仰面抬颈法(头颈外伤禁用)打开气道,随后捏住患者两侧鼻翼,缓慢吹气 1 秒,观察胸廓起伏与气流,确保吹气有效。
当看到患者自主呼吸逐渐恢复、触摸到规律大动脉搏动、双侧瞳孔缩小、手脚开始躁动、脸色及四肢指甲颜色转红润时,便是心肺复苏有效的重要指征,意味着生命有望重回正轨。